這里需要指出的是 ,陪葬與燒毀是兩個概念。紙錢產生之初可能并不是用來燒的, 埋葬、拋撒、懸掛等方式可能要早于焚燒 ,但由于紙錢焚燒時化作煙霧的形象能使人產生進入冥界的想象 ,故焚燒馬上成為最常用的紙錢處理方式 。依此看來 ,燒紙錢由來傳說產生時間的上限 ,理論上可以追溯到紙錢產生的同一時代— — —魏晉 。并在西域高昌王國舊址等佛教國家遺址出土過冥幣。
中國絲也傳進了印度。最早的記錄是在印度的古書中找到的。在印度政治家、哲學家考底利耶(Kautilya)的《政事論》(又譯《治國安邦術》)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,意思就是“中國的成捆的絲”??嫉桌畵f生于公元前四世紀,是孔雀王朝(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,建于公元前321年,約公元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)月擴大王的侍臣。這說明,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紀,中國絲便已輸入印度。另外,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,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準確得多,因為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,絲是繭(舊n)抽成的。
在絲傳人印度之前,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、羊毛、鹿皮等。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蠶絲,但一直到唐代,絲還很少被采用。中國絲的傳入給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。到了宋代,靠近兩國通商口岸一帶的印度人,已經可以穿絲制衣服了。當然,古代中國輸入印度的不只是絲織品,而且也有生絲,印度人再把生絲染色加工織成綾、羅。錦、絹。印度綢薄如蟬翼,精美異常。
除了絲之外,古代中國傳入印度且對印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有紙和造紙術。在古代印度,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,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。在梵文古典著作里常會見到“自樺樹皮”這個字,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,中國紙輸入后,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,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;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,大而且長,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、抄經。過去一般認為,12世紀,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,然而實際情況并不盡然。既然蔡倫造紙術改革之后不久,紙張就大量傳入西域、中亞,采用紙張書寫的也不限于漢人,那么東漢至南北朝時期,因傳播佛教而頻繁活動于此地的印度人,或與印度有關之中亞民族,必會接觸和使用紙張,因為紙張遠比當地傳統書寫工具樹皮、樹葉優越。
據洪喜慶的 《杜詩辯證》 上說 : “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 , 剪紙為紙 , 以代束帛 , 至唐盛行其事” 。從唐人王建《寒食行》 詩中“三日無火燒紙錢 , 紙錢那得到黃泉” 之句可見一斑 。宋人陶彀的《清異錄》 上說 : 周世宗柴榮葬日, 用象征形狀的金銀焚化 , 紙錢的形狀大似碗口, 上有印文, 黃色印的叫“泉臺上寶” , 白紙的稱“冥游亞寶” , 說明五代時紙錢已經用雕板印刷大量生產了 。從魏晉開始用紙錢送葬,到了唐代,上自王公,下至庶民,盛行燒紙錢送葬,“積錢為山,盛加雕飾,舁以引柩,……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”[3]。有詩云:“紙錢紙錢誰所作,人不能用鬼行樂。一絲穿絡掛荒墳,梨花風起悲寒云”[1]。從埋錢轉變為燒錢,可能和佛教有關。有學者認為,佛教的傳入,燒錢也隨之盛行。故可知燒紙錢由來,應該是受到印度或中亞習俗的影響。印度或中亞人認為,可以用火將祭品傳遞給鬼神,如婆羅門教中的火神阿耆尼,就有傳遞物品的能力。